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麻江 > 麻江概况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麻江县境开发较早。秦汉时期属且兰县辖地。隋属宾化县。南宋置乐平平夷宣抚司和麻哈平蛮安抚司。元代置麻峡县,隶定远府属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明、清置麻哈州,隶都匀府,实行“土流兼治”。民国3年(1914年)元月十二日,废麻哈州建麻哈县,厘定为三等县,隶黔中道。民国9年(1920年)直隶贵州省长公署。民国15年(1926年),改隶贵州省政府。民国19年(1930年)3月,麻哈县改称麻江县(以县境北部麻哈江、东部清水江更名),县政府驻杏山,直隶贵州省政府。1949年11月14日麻江解放,23日成立麻江县人民政府,隶属独山专区(1952年改为都匀专区)。1956年7月,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12月29日,撤销麻江、丹寨、炉山、雷山4县建制,合建凯里县。1961年8月18日恢复麻江县,全县设杏山、谷硐、宣威、龙泉、兴仁5区、21公社、182个生产大队、1649个生产队。1962年10月20日,将原丹寨县的兴仁、龙泉两个区区域划回丹寨县,原属麻江县的城中大队从兴仁区划出归宣威区;将原麻江县下司区的下司、白午、铜鼓、回龙、隆堡公社从凯里县划归麻江县。1988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新场乡改建为新场布依族乡。至1990年,全县辖4个区,1个区级镇,3个乡级镇,2个民族乡,17个乡,5个居民委员会,32个居民小组,129个村民委员会,1293个村民小组。

1992年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景阳乡改建为景阳布依族乡。同年3月实行“建镇并乡撤区”,撤销杏山、下司、宣威、谷硐4个行政区,将16个乡、3个民族乡、3个镇、1个区级镇合并组建为杏山镇、下司镇、宣威镇、谷硐镇和碧波乡、龙山乡及贤昌布依族乡、景阳布依族乡、坝芒布依族乡9个科级乡镇。全县乡镇总数比原来减少14个,乡镇平均面积由原来的52.2平方公里扩大到133.49平方公里,乡镇平均人口由原来的0.82万人增加到2.1万人。最大的为杏山镇,总面积211.5平方公里,总人口36674人,最小的为景阳乡,总面积72平方公里,总人口8009人。

2001年,黔东南州组建凯里经济开发区,将下司镇的白午村划入“开发区”代管。2003年12月,续将同兴、和平、摆仰、铜鼓4个村划入“开发区”代管。

2004年6月,行政村实行改革。根据“就近方便,地域相邻,习俗相近,资源互补”的原则,将全县129个行政村中的84个合并为39个,保留45个。调整面占62%,保留面占38%。调整后,全县行政村总数为84个,其中,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4个,3000~4000人的17个,2000~3000人的27个,2000人以下的36个。

2005年底,全县有行政村84个(其中白午、同兴、和平、摆仰、铜鼓5个村委托凯里经济开发区代管),村民小组448个,居民委员会7个,居民小组49个。2013年5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115、120号文件批复:撤销麻江县碧波乡、龙山乡、贤昌布依族乡,设置碧波镇、龙山镇和贤昌镇,所辖行政区域不变;撤销麻江县景阳布依族乡、谷硐镇合并设立新的谷硐镇,以原景阳布依族乡、谷硐镇地域为新设置谷硐镇行政区域。此次改革后,麻江县由原来的4镇5乡调整为7镇1乡。2014年9月1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将麻江县下司镇和碧波镇整建制划归凯里市管辖,原下司镇、碧波镇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凯里市、麻江县行政区域界线做相应变更。至2015年末,全县有杏山镇、宣威镇、谷硐镇、龙山镇、贤昌镇和坝芒布依族乡6个乡镇63个行政村329个村民组,6个居民委员会27个居民小组。2016年1月14日,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10号同意撤销麻江县杏山镇设置杏山街道和金竹街道,全县辖4镇1乡2街道(宣威镇、谷硐镇、龙山镇、贤昌镇、坝芒布依族乡、杏山街道、金竹街道、),63个行政村、328个村民组,7个社区居民委会,44个居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