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 党史资料
党史天天读 | 中国共产党麻江县历史▪第三章
来源:田园麻江 作者:田园麻江
字号:

第三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抗日救亡运动

第二节  组织抗日救亡团队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全国抗日救国浪潮的推动下,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影响,麻江县各界爱国人士和革命群众自发地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团体,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县国民兵义勇壮丁队

1937年8月14日,麻江县成立“抗敌后援分会”,负责办理抗战后援事宜,县长拓泽忠任主任。有各界人士代表参加,执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政策,组织民众开展抗日宣传等活动。

10月1日,县政府成立“机关公务员训练队”,目的是:锻炼军人之体魄,灌输军事常识,熟悉阵中勤务,以应事机。12月,训练队改组“保卫团”,组建“国民兵义勇壮丁队”,县长拓泽忠兼任队长。义勇壮丁队下设四个大队,十六个联队,85个分队,958个班,12887人,拥有各类武器2850余件,子弹近四万发。   

同年11月3日,实行以地方人民自卫,使得中央尽量抽调国军,增厚国家抗战实力的目的。麻江县成立“保安警察队”和三个区“义勇队”。1939年4月,改编“义勇队”为“保安警察队”,下设五个分队:一分队驻县城,二分队驻翁把朗,三分队驻谷硐,四分队驻宣威,五分队驻下司,麻江县形成了以地方自卫为主的抗日统一战线。7月6日,麻江县政府成立“在乡军官分会”,县长拓泽忠兼任会长,会员有甘泽嘉、张兴、陈廷杰等28人,作为抗日时期麻江县自卫武装力量的中下级军官;7月5日,“贵州省国民义勇壮丁常备队独山团管区麻江县独三十八分队” 成立,唐国忠任中尉队长,有壮丁10919名。

1943年6月23日,麻江县政府改组“防护团”, 7月25日成立新的“防护团”,辖四个“分团”。县长万大章兼任团长,伍定中、黄镜清、周公著任副团长,杨秀亭、王星亮、廖昌新、陆灵智任各分团长,作为县辖各区、乡(镇)的自卫武装。

二、县妇女会 

1931年,麻江妇女会建立,当时,仅是城区女子小学进步教师的一个团体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9年9月成立县妇女会。吸收进步妇女为会员,仅当年就吸收妇女会员达156人。黄德姒、何幼樵、熊明贞三人为常务理事,领辖下司女子小学妇女分会等。1940年,麻江县妇女会召开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大会,主题是宣传抗日救国,争取妇女解放。在当年度全县职业团体工作考核中,获成绩奖。1944年,范式一任县妇女会主任委员,妇女会组织沿袭至麻江解放前夕,在校任教的会员,组织学生做鞋、讨花义卖支援抗日战争。进步青年刘启仪(时任下司女子小学校长兼教员,到延安后化名为田瑜)、熊启书(化名彭涛)赴延安参加革命。

三、学生自治会

1940年秋,麻江中学的饶光国等一批进步学生在进步教师指导下,筹建读书会,以便形成核心,更好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为团结广大学生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麻江中学学生自发地组织自治会,有组织地开展了多次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很有影响。在都匀中学等校读书的麻江籍学生,也利用假期回乡以“社会研究会”名义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四、县抗日游击队

1944年12月2日,日寇攻占独山、荔波、三都、丹寨县城,发生“黔南事变”。仅距独山和丹寨不到100公里的麻江县城岌岌可危。麻江县党政机关逃往下司,陆军通校当夜迁往四川江津。同时,大量国民政府溃军与数十万难民纷纷涌入县境。为抵御日寇入侵,刚刚派来驻守宣威瓮城河的国民政府军曾玉珩师的一个团,也很快撤往麻江县城,造成全城混乱,县城居民扶老携幼疏散到乡下。国民政府中央军撤逃经麻江时,实行“焦土政策”,炸毁黔桂公路麻江县境的陆家桥石桥1座,断其主要大道,烧毁公路汽车1辆和县城民房20余间,宰杀耕畜500多头,损失粮食47万余公斤,死亡113人。

为了维护县境黔桂公路和黔桂铁路施工沿线的社会治安与一旦日寇入境以应急之需,麻江县由夏华负责组织民间社会治安防务大队(又称游击大队)。夏华,麻江高枧人,清末状元夏同和之子,思想进步,学过军事,任过县警佐,黔桂公路纵贯其家乡,他的身份比较有号召力。夏华受命于危难之中,领受一批国民党陆军通校撤离时遗弃的枪支弹药,组建了由布依、苗、汉族当地群众300多人组成的高枧、平畴、又诗、乐埠、乐坪5个治安游击大队,每个大队六七十人不等,各大队组建后,立即投入了接待和安排难民的工作。投入黔桂公路、铁路周边的社会治安工作,准备抵御入侵日寇。对于国民政府溃军中与社会上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也给予一定惩处。例如,谷硐大冲发生溃军抢劫难民事件,夏华立即派员前去对溃军中的不法分子坚决打击,保护了难民和当地居民的权益与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抗战胜利后,地方当局要清缴民间枪支,夏华被迫出走,其队伍自然解散。

1944年,国民党加紧抓兵派款,妄图保存实力,夺取抗战胜利果实,这时以麻江县宣威基东仫佬人文化斌、金国臣组织地方游击队近百人,以抗兵抗粮为主要目的进行活动。1944年冬,文化斌为首组织苗汉群众100余人成立抗日游击队。“黔南事变”发生时,他们在中共地下党员李光庭的影响下,以到榕江方向找“红军”为名,将队伍开往都匀、坝固、王司丹寨和雷山的乔桑、乌洛一带集结,准备阻击从独山等地被击退的日寇,但日军已撤走遂将队伍撤回老家守土待命。抗战胜利后,地方当局要清缴民间枪支,追捕其首领。文化斌不幸被地方当局杀害,金国臣逃匿他乡,其队伍自然消失。

1935年,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兼渝卫戎司令的吴厚安(下司人)不愿涉足军政生涯,辞去在国民党的军中职务。抗战期间,他回乡组织了下司“抗日自卫队”,周边群众积极参与,日夜操练,侍机攻击日寇,维护地方治安。

五、县战时服务工作队

1944年冬,侵华日军向贵州逼进,国民党抗日前线总指挥汤恩伯率部溃退贵州,大批难民亦向贵州涌来。12月2日,日军左股抵独山,右股达丹寨。12月4日,日机轰炸都匀大桥。同日下午汤部破坏陆家桥,人心惶惶,社会秩序紊乱,时称此为黔南事变,驻麻江之国民党陆军通信兵学校,于12月3日星夜怆慌撤离,城关居民、机关、学校相继往偏僻乡村疏散,麻江县城一时成了空城。

1944年12月中旬,“黔南事变”过后,疏散的县政府机关和居民都已回城,但过往军队与难民仍未减少。为了慰劳军队和接待难民,麻江县组织了战时服务工作队,开展迎驻军、接待难民、下乡宣传抗日救国、动员城乡知识青年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走上前方抗日等活动。

1944年12月下旬,侵华日军东退,时局稍定。县长万大章因离职潜逃被撤,新委任县长彭涛上任,县城生活稍复正常,但过往县境之军队、难民仍未减少。县政府及国民党县党部联合组织麻江县战时服务工作队,简称战工队,设于县党部(今县粮食局进门左侧)内。

战工队之钱粮开支由县政府负责,工作全由县党部领导安排。有成员近30人,来自三方面:一是县党部全体人员;二是来自社会及外地人员。如旧军官殷天、宣威方永扬、方永昆,逃难来的岑南大学生×××两夫妇等;三是麻江中学学生。因麻中老师迁住大中,未返校复课,学生在家闲居无事,故参加此组织。队员外出,佩带标有队名的白袖套。

战工队开展以下工作:1、在大良田设难民接待站,有张家齐、梁元德、周树铭、吴国相等在此站工作,为过往难民安置宿地,供粮草等;高枧自夏华组织游击队起就用自家的粮食设接待站,在此工作的有夏同桂等;过县城的难民则安排在队部的队员去接待。2、有军队进驻或离开县城,战工队就张贴标语欢迎欢送。曾组织过一次军民联欢晚会,经排练后,在晚会上演出了黄花曲、河边对口曲、芦沟桥问答和话剧等抗日救亡戏剧。3、分组下乡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左秉钧带领张家齐、夏同桂、杜长源等为一组,往隆昌、龙山、卡乌、大中一带宣传,县督学罗玉铉带领王应泽(县党部文书)、刘家富、范汝铭、范学禹为一组,赴谷硐、乐埠、坝芒、景阳一带宣传。每到一处,就张贴抗日救亡标语,遇上赶集天,由罗玉铉、王应泽凳桌宣传。宣传内容大意:“日本鬼子已打退”,希望百姓安居生产,以纳粮上草,当兵应役的实际行动拥护抗日,争取胜利。4、1945年元月,三青团麻江分团筹备处成立,同设于县党部处,石德舆任筹备处主任。这时,国民党已缺精锐主力部队,为打通日军对滇缅国际运输线的封锁,蒋介石筹组知识青年,宣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远征。于是在春节期间,国民党县党部与三青团分团筹备处联合行动,发动麻江知识青年报名参军。战工队队员是其最好发动对象,绝大多数队员认为这是关系个人前途的好机遇,都积极报名参军。县党部及三青团分团筹备处组织报名队员,分组下乡发动知识青年报名参军。石德舆带领刘家富赴下司、白午、大中一带宣传发动。近元宵节,全县报名参军青年到战工队集中,共20余人,由石德舆、麻江国民兵团副团长陈××带队,于元宵节在县各界一路鸣放鞭炮欢送下离开麻江,步行至马场坪,乘车至贵阳,转赴麦家桥青年军205师614团进行体检。仅周树屿、倪瑞林因身体条件不合格而回,麻江战工队这一组织从此自然消失。(来源:田园麻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