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12---1956.10)
第四节 抗美援朝运动
1952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6日,美帝国主义决定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扩大朝鲜战争。27日,美国政府又决定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军第七舰队随即向台湾海峡出动。28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政府侵略朝鲜,侵占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是日,毛泽东号召全国和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以美军为主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入侵朝鲜。10月7日,美国侵略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越过三八线,大举北犯,直至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门江边,同时,派空军侵入我国东北领空,进行轰炸扫射,严重威胁我国安全。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一举灭亡朝鲜,进而吞并中国,以实现其称霸世界、主宰亚洲的反革命全球战略计划。而中朝两国只有一江之隔,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休戚相关。美帝国主义侵占台湾,轰炸中国东北的城镇,就是企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把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如果不抗美援朝,不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就不可能安安稳稳地进行经济建设,巩固新生的政权。为此,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发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命令。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与朝鲜人民一起抗击侵略者。26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成立。接着,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后,刚刚解放的麻江县各族人民,立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抗美援朝深入人心
1951年初,麻江县成立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麻江分会。3-4月份,碧波、景阳、下司3个乡(镇)先后正在进行第一期土地改革试点时,朝鲜战争愈演愈烈,中共贵州省委于4月份召开第二次党代表会议,向全省发出了“以土地改革为主流,进行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的三大运动”的指示。中共麻江县委立即传达、贯彻、执行这一指示精神,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大张旗鼓地在全县各区、乡(镇)、村与机关、学校群众团体广泛地组织学习,宣传抗美援朝,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并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如大小干部会议、控诉会、黑板报、读报组、写标语、画漫画、演话剧、办夜校等),以时势教育材料联系美蒋特务、土匪、地主、恶霸等罪行进行宣传,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保卫祖国和保卫农民已经和将要获得的翻身胜利果实。通过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1951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中国青年节期间,全县城乡上下都举行了庆祝集会和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与重新武装日本的示威游行及和平签名活动。“五·一”这天,在进行土地改革试点的碧波乡,群众集会,愤怒声讨美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全乡参加签名的人员(包括工作队干部)达4821人,全县城乡群众参加示威游行集会与签名达6122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仅乐坪、杏山、下司三地参加抗美游行的人数达5408人,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影响。通过宣传教育,在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和部分新干部中,大大地扭转了亲美、崇美、恐美的错误思想,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树立了胜利的信心。部分乡村群众改变了“不管天下事各自谋生”的想法,开始关心国家大事,知道了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坚决要求打倒美帝国主义。一致表示人民武装,保卫翻身果实,保卫祖国,巩固国防。
1950年7月,县委提出抗美援朝要深入一步,强调要坚定地实行土改总路线,贯彻斗争精神,因而形势发展很快。农村中贫雇农阶级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已经充分地发动起来,纷纷组织了控诉会,揭穿了美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和恶霸地主的破坏行为。例如龙山乡甘塘村雇农龙启科等群众控诉国民党蒋介石勾结美国鬼子来到中国。1945年强迫麻江不少农民到黄平旧州修筑飞机场,美国兵的飞机出事,翅膀落下打死了不少民工,继而美兵的汽车横冲直撞,又压死民工,根本不过问,不料理,还经常捉拿老百姓的鸡、鸭、猪、牛杀吃而不给钱。最严重的是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下司镇的群众控诉说,有一次,一个苗族老太拿两只鸡到下司场卖,换点米和盐巴度日,几个美国兵从老太太手中抢走了两只鸡,分文不给,老太太哭得死去活来。如果美国鬼子重新回来,这里的恶霸地主就是美帝国主义的狗腿子,这些恶霸地主又重新骑在人民的头上,怎么能翻身过好日子呢?
1951年7月下旬,中共麻江县委安排第三期4个乡(平畴、潮兴、乐埠、隆昌)的土地改革工作。因通过抗美援朝运动的进一步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对于农村的反封建斗争、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以及生产、夏征、扩军等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捐款捐物 踊跃参军参战
1951年国庆节,城乡都举行了庆祝国庆两周年与增产捐献活动,广大群众唱着山歌,打着腰鼓,扭起秧歌,高举红旗和毛主席像,欢欣鼓舞地庆祝这个光荣而伟大的节日。各级党政领导作了国庆节与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报告,号召人民群众开展冬耕生产与增产捐献,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打败美帝国主义,保卫胜利果实。碧波乡有3657人聚集在乡人民政府门前举行庆祝大会,距乡政府15公里的石板村少数民族妇女王赵氏年近花甲,苦了一辈子,感仰共产党毛主席分得了田地。这年,她一个人收了30多挑谷子,有吃又有了穿,她按照自家订的爱国公约喂了6只鸡,赶场天捉了2只鸡卖得8000元(旧币),高高兴兴地拿到现场来捐献,并说:“我捐献这一点,等志愿军同志们打垮美国鬼子,我们才好落心生产。”接着205户农民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用红纸包好的捐款送上捐款台,石板村捐献最多,他们包了三层红纸,上面写着:“捐献买大炮,打垮美国兵。”主席台分别给他们戴上“爱国之家”的大红花和赠送“爱国之村”的锦旗。当天,全乡共计捐款199035元(旧币),有9个劳动模范戴上大红花和接受乡政府领导颁发的毛主席徽章和奖品。1951年11月,宣威镇等3个乡最后实行土地改革,在进行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教育时,宣威村贫苦农民游某氏想起她丈夫被土匪杀害,是共产党和毛主席救了她。一听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梦想和地主恶霸重新骑在人民头上,她气得哭了起来。第二天,高兴地把她家喂的一头大水牛戴上大红花拉来捐献,并说:“把这头牛捐献给人民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早日打败美国侵略者”。当时,全县各族妇女踊跃捐出鞋、袜与民族丝帕、头巾、花带等物品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下司各族人民还捐赠当地名优特产麻耳草鞋,麻江城关小商人常奉亭一人就捐大洋(银元)100块。全县捐献运动进行几个月,总捐款数达10124万元(旧币),稻谷30977公斤,其它物品不计其数。
在全县城乡上下举行庆祝集会、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并发动和平签名活动。各级党政领导号召,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建设强大的国防军。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在进行土改试点的碧波乡,报名参加志愿军和要求参加报考军事院校的申请书如雪片似的送上主席台,土改工作队干部聂运民等10多人的申请书很快发表在《新黔日报》上,经县委劝导后,他们决心以实际行动来支援抗美援朝。农民青年当场报名的有30多人,经批准有3人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城乡上下出现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参军的热烈场面。笔架乡基东村的贫农妇女王有莲,高高兴兴地欢送丈夫文有全赴朝参战,并亲自给其夫戴上大红花,骑上大马,全村群众步行几十里送行,千叮万嘱:“一定打败美国鬼子才能回来”。还唱着山歌相送:“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志愿兵。你去前方打美帝,我在后方把田耕。千难万难不要怕,招抚老小有我们。打垮美帝太平了,回家渡过百年春。”王有莲的丈夫在前方打仗立了战功,喜报频传,王有莲在家生产和工作都很积极,后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当上了麻江县的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这一期间,全县应征入伍的青年达134名。早在1951年元月扩军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成渝铁路施工的133名新兵,这时也奉命开赴朝鲜前线参加作战。到1953年,全县适龄青年应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共563名。他们为保卫祖国、保卫和平,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立过许多战功。其中,有18位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壮烈牺牲,成为革命烈士。他们用鲜血与生命和朝鲜人民凝结成战斗的丰碑和永恒的友谊。
三、订立爱国公约 开展拥军优属
麻江县广大青年纷纷应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嗣后,全县人民群众深入学习和讨论,一致认识到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就是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于是,全县人民积极响应“中国人民援朝总会麻江分会”的号召,掀起了订立家庭、乡、村、机关、团体的爱国公约运动。很快就有20,242户、86,517人订立了爱国公约,占全县总户数的83.7%,占全县总人口的80.8%。群众将爱国公约贴在大门上或家里,经常检查,指导自己的行动。爱国公约对于推动抗美援朝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各项工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951年6月,中共麻江县委安排6个乡(镇)(又诗、杏山、谷硐、乐埠、白午、龙山)土地改革,结合生产、救灾,实行夏季征粮,完成扩军任务。同时安排各级党政领导作好拥军优属工作,层层建立组织。组织发动群众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军属作好代耕,帮助解决一些具体困难,解除家庭顾虑,在分配果实和救灾物资时,适当给予一些照顾,提高军属的地位。过年过节,各级领导到军属家慰问,送上光荣军属的匾额和对联,营造参军光荣的社会意识。1951年“八·一”建军节,全县发放军属救济粮4500公斤稻谷,516户军属领得救济粮。全年都先为军属代耕,保证军属的田先插好秧,先收完谷。如谷硐乡军属萧永荣刚生小孩未满月,村干就到她家慰问,帮她家收完谷子晒干入库。土改完成的乡实行包干制的办法,朝兴乡把军属缺乏劳力计算到年底,所需工数采取自报公议,经农民协会(简称农会)落实后,动员会员自报分摊帮工,这些都受到广大军属的好评。解除了志愿军指战员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在前方英勇杀敌。军烈属们也纷纷给前线的亲人写信,鼓励他们多杀敌人报答党政府的关怀和群众的帮助。
麻江县的抗美援朝运动,是一场广泛深入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极大地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五大任务”、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它工作的胜利完成,还为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基础,在麻江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五节 “三反”“五反”运动
一、“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下,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中滋长着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现象。这不仅给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腐蚀了少数干部。1951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根据秋季全国工农业战线开展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揭发出的大量贪污、浪费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向全党指出:“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发和惩处,并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
1952年1月,党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励行增产节约,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年1月16日,麻江县委召开五级干部大会进行传达贯彻,部署全县“三反”工作。参加会议的有961人,经过会议学习,提高认识,自我检查,坦白交待和初步检举揭发有贪污或变相贪污行为的人员达127人,其中党员干部24人,一般干部103人,贪污金额(含物资折款)达33321万元(旧币),受贿金额达49万元,浪费金额达10620万元。根据以上严重情况,中共麻江县委决定组建专门班子进行调查核实,作出退赔和组织处理。在“三反”运动中,全县退赃18790万元(含黄金905克,白银14450克)。在“三反”运动中受处理的干部职工68人,其中判死刑1人、死缓1人,判刑劳改的17人,开除工作籍的13人,受其他处分的36人。
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
在“三反”运动中,揭发出大量不法资产阶级拉扰腐蚀干部,向社会主义进攻的事实。他们不服从人民政府的法令,采取卑劣的手段,破坏抗美援朝、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用“打进来”和“拉出去”的办法,向国家机构内部派遣他们的代理人,大肆进行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活动。为了打击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在全国一切城市,首先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中,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守法的资产阶级及其他市民,向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的“五反”运动。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和上级党委的安排意见。1954年4月,中共麻江县委决定以县委副书记刁振秋负责带队在下司镇进行试点,然后在全县机关、厂矿、街道及各行各业开展运动。经过学习和教育,广大职工提高了觉悟,积极进行检举揭发。县委根据揭发出来的问题,分别进行“守法”、“基本守法”或“违法”等的结论评价。
全县职工参加“五反”运动学习,有280人成为运动的骨干,检举揭发出违法户23户,其中严重违法户3户,共损失金额19973万元。揭发出下司某纺织厂偷税漏税达1000多万元,贪污100多万元,偷工减料300多万元。全县共补收税款6183万元,对触犯法律的贪污罪犯44人进行逮捕法办。
“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活动,保证了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加强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开始建立了工人群众对私人企业的监督管理,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基础。运动后,全县工作迅速地转入新阶段。
第六节 审干和肃反运动
一、审干工作
195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为了保障干部队伍的纯洁,作出了在两三年内对全国干部进行一次细致审查的决定。决定指出:审查干部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干部,主要应从政治上去进行审查,弄清每个干部的政治面目,清除混入党政机关内的一切反革命分子,以保障干部队伍的纯洁。同时又要多方面地了解和熟悉干部的思想品质、工作才能,以便更有计划培养干部,正确地使用干部。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和指示精神,1954年初,中共麻江县委成立审查干部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审干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王善道、人事科尹明礼二位同志负总责。审查工作首先是各区委和经济部门领导、问题大的或准备提拔的区级干部,其次是审查本地区级的工农干部。5月底前把干部档案集中,摸清干部队伍基本情况。6月份审查区级干部(含准备提拔的干部),下半年再有领导有计划地对一般干部进行审查。
1954年初,全县干部共有597人,其中:党员108人,非党干部489人,区级干部71人,准备提拔为区级干部23人,共94人(其中党员63人,非党31人;外来干部67人,本地干部27人)。有政治性问题17人(其中党员1人)。反动会道门骨干分子5人。一般干部中,有10多个为特务嫌疑分子,国民党科长,国民党军连级军官以上人员,仍还担负着一些领导职务,有些部门干部成份复杂。这些干部大部分经过各种运动的考验,如“三反清理”、“整党”、“整风”及年度鉴定等都交待,基本掌握一些情况,但未具体分析和调查了解。
通过审查,在71个区级干部中,出生地主的8人,富农1人,中农9人,贫农24人,自由职业者2人,旧军人1人,贫民2人,商人2人,小土地出租1人;个人成份:中学生15人,农民21人,教员4人,旧军官1人,兵2人,店员2人,工人1人,职员1人,商人2人;党派关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11人,中共党员34人,非党团群众5人,国民党员3人,三青团员4人,一贯道徒1人,洪帮3人,三合一的1人(国民党员、洪帮、一贯道),其它4人;文化程度:初小6人,高小19人,初中16人,高中7人,大学2人;老干部18人,新干部32人;经过1948年整党的15人。
在审干工作中,经县委研究,着重对全县109名干部的政历案件进行审查,结论75人(其中重点对象22人,受到各种处分的20人)。
通过审干,由于深入系统的考察了解了干部的政治品质、业务能力等,以此作为标准正确地挑选、使用及提拔。
二、肃反运动
经过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县内公开暴露的反革命分子基本肃清,但还有一部分隐藏较深的反革命分子未被发现,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深入开展,反革命分子又有了抬头之势,以各种手段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进行破坏活动。针对这种情况,1955年5月14日,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全党必须提高警惕性,加强同各种反革命分子和犯罪进行斗争的指示。7月1日,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开展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斗争的指示。1955年7月,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肃反工作。1955年下半年,肃反运动在“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个好人”的方针下开展起来。
1956年1月24日,中共麻江县委遵照党中央以及中共贵州省委的指示,成立了县委5人肃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委书记和俊善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委组织部长和社会部长分别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3月10日,领导小组作出了《关于在全县内开展肃清一切暗藏反革命分子的规划意见》,对全县肃反工作进行了部署。从1956年1月起至1958年底,整个肃反运动分期分批进行,肃反领导小组作出了多次决定及规划,每一期和阶段工作都向地委写出情况报告。
全县参加肃反运动共4978人,列入肃反清查对象114人,占参加运动人数的0.81%。经过专案内查外调核实材料定案的112人,占98.25%.,其中定为反革命分子的106人,作为政治历史问题结论的6人。
运动中出现一些扩大化,伤害了一些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后来县委又按政策逐步对这些历史案件进行甑别复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的历史案件已得到平反纠正。
第七节 建立党的组织,加强党的建设
一、在县直机关和农村建党
1949年11月14日麻江县解放后,中共麻江县委的主要任务是接管旧政权,建立和巩固人民的新政权,稳定局势,安定民心,发动群众征粮支前,均未开展党员发展工作。在接管干部队伍中仅有50余名中共党员,在县直机关建立一个党支部。1950年下半年,经县委研究决定,分别在杏山、下司、乐埠、龙山四个区机关各建一个党支部。在完成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五大任务和开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中,根据党中央关于“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已成为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的指示精神,县委于1952年初,以区为单位建立建党工作组,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党员,其重点放在县机关和农村的党群和政法部门。发展对象是:农村以经过反封建运动考验并在五大任务和土地改革等运动中,表现好的积极分子和生产能手为主;机关以工作表现一贯积极、政治觉悟高、本人及家庭历史清楚,对党忠诚的优秀干部,县委将这些发展对象集中以举办“农训班”和“党训班”的方式,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对他们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在现阶段农村的阶级路线和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经过培训,除少数积极分子条件成熟的在“农训班”发展为党员外,其余均回到原处再经过锻练,条件具备时即予发展。1952年3月,县委以大良田村为重点,发展顾仲华、杨德明等5人入党,建立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1954年以后,随着全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深入开展,各条战线涌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分子,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到1956年底,全县发展新党员972名,其中农村党员898名,党员人数增加到1529名,建立了61个基层党支部。县机关建立第一个党的总支委员会。县委在人委、政法、财经、文卫四个系统分别设立四个党组。
1957年,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在1957年内集中力量贯彻执行稳定、提高”的方针,在撤区并社后的杏山、碧波、隆昌、又诗、谷硐、坝芒、乐埠、乐坪、下司、白午、和平、大中、宣威、平定、卡乌、龙河十七个公社分别建立了基层党委。到1958年,全县发展新党员271人,建立基层党支部121个。
二、开展整党整风运动
1950年10月,县委根据省委和地委指示,针对当时部分干部中存在的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以及各自为政、独断专行、一元化领导很差等思想作风问题,于1950年10月16日,集中县、区、乡领导干部67人到县整风。方法上是自始至终贯彻省委指示精神,自觉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这次整风,提高了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明辨是非,解决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和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问题。
1952年,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中,全县应参加整党的59人。经组织结论,有50人符合党员条件,占参加整党党员总数的84.75%,不完全符合条件的4人,未参加整党的5人。
1953年1至2月,县委贯彻执行中共贵州省委扩大会议精神,于1月10日至20日召开了全县干部大会进行整风学习。参加会议的县级干部5人、区级干部23人、乡干部286人,共323人。其中党员干部77人,团员105人。这次整风主要是解决县级干部存在的工作急躁冒进、官僚主义作风;区级干部中存在的强迫命令、执行政策中死搬硬套;一般干部中存在的无组织无纪律、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等问题。县委提出了整风要求,即首先认真学习文件,认清解决干部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党的团结。同时,县委还于2月27日对全县党员工农干部进行整风。参加整风的63人,其中县机关的9人,区机关39人,其他15人。
1955年7月至1956年1月,县委根据中共都匀地委“对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进行整顿”的指示,于1956年1月批转了县委组织部“关于整顿农村党支部的意见”。经贯彻之后,又于1956年1月11日召开全县党员大会进行整党动员,嗣后组织整党学习,参加学习的党员有1103人,会议传达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然后党员进行自我检查。县委根据每个党员的检查情况进行分析鉴定,鉴定结果符合党员条件和基本符合条件856人,占党员总数的94%,受党纪处分49人,占总数的5.4%。
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全党整风”的指示,县委于5月30日提出了《关于贯彻中央和省委整风指示的意见》。本着整风、工作两不误原则,采取边学习、边检查、边纠正的方法进行。全县组织1281名党员分两批参加整风,第一批为县机关党员,于5月中旬在县机关组织了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每周单独学习四个小时,着重检查干部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不从团结全体人民和党外群众出发的宗派主义思想;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现象。通过整风学习,广大党员和干部经受了教育和锻炼,作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团结,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水平。整风后期,转入反“右派”斗争,搞扩大化,伤害了一批党内外的干部和知识分子。
解放初期发展的这批党员,又经过学习培训及全党整风,后来绝大部分成为县、区、乡各级领导干部,成为麻江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为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来源:田园麻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