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减贫摘帽”一线的报道 | 麻江县聚力攻坚战贫困
来源:黔东南微报 作者:王珺 王佳丽
字号:



长期以来,麻江受困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地环境,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紧缺的土地资源,闭塞的自然地域与极为分散的村庄布局,使得这里虽有状元故里美名闻名全省,却也摆脱不了贫困落后的困境。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面对沉重如山的贫困,麻江人民一直没有停歇过抗争的脚步,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麻江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破解扶贫难题,纵深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医疗教育就业四场硬仗,2014年至2018年圆满完成了36个贫困村出列、14077户56443人贫困人口“销号”的任务,剩余贫困人口1365户3248人,2018年末贫困发生率为1.55%。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麻江干群用汗水铸造着决战决胜贫困的山乡巨变。



“建”起农村新面貌

“路通了,我就回来。”坡陡弯急路况差,只要下点雨,村里的烂泥路便滑得骑摩托都回不了家,更遑论发展。十年前,怀着“泥路锁村”困境的无奈,麻江县杏山街道靛冲村贫困户袁明华不顾亲人劝阻,毅然外出讨生活。

2017年年初,袁明华家门前的烂泥路也变成了平整水泥路,2018年12月,该村串户路的硬化建设进入尾声。袁明华也像当初说的,留在了村里发展产业。喜欢农业、爱钻研的他,很快成为村里有名的药材种植能手,20多亩博落回种得郁郁葱葱。路通后,小村里的陶碗厂也迎来快速发展,告别了马帮驮陶碗进市场的落后运输模式,效益大幅度提升,今年年初,老板张忠祥还联系了电窑炉,准备“鸟枪换炮”再给小厂的产量提提速。

宽阔通畅的水泥道路把分散山村连成一盘活棋,阡陌纵横的林路沟渠给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干净漂亮的农家院落,清凌凌的自来水为村民送去卫生饮水。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村寨正如靛冲村一样,发生着一系列的新变化。

——全面推进,打通扶贫路。近年来,麻江县全面完成了“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乡道201.18公里、通村公路505.36公里。完成“组组通”建设里程388.17公里,全县20户以上村寨全部通硬化路。

——补齐短板,引来健康水。2014年来,投入1.32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55处,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整合人力,扮靓新农村。从2015年起对405个村寨进行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村寨路灯全覆盖工程,建成了三个片区垃圾压缩转运站,实现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并对厕所、厨房、圈舍进行了重点改造,极大地优化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各项农业产业也随之不断发展。蓝莓基地、草莓大棚、竹荪大棚、蔬菜基地、药材基地星罗棋布,不仅扮靓了山野,更点活了山里人的创业激情,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处处荡漾着现代新农村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麻江县抓牢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积极推动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全力推进蓝莓、蔬菜、花卉、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实现产业扶贫带动7485户31774人受益,户均增收11630元。


资料图


如画的田园不仅是麻江的生态底色,也是麻江把“农文旅”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的发展底气。近年来,麻江搭建了东部生态蓝莓产业园、中部花果源生态农业示范园和西部坝芒高科技蔬菜博览园三个产业融合发展大平台。在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动就业和创业经营,实现了增收脱贫。2018年,共接待游客258.4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6.67亿元,带动2200名贫困人口脱贫。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通过推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经营发展,全县12310户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实现利益联结,扶贫小额贷款资金入股村级合作社2729户1392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项目量化入股5565.56万元,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经营性收入19680万元,带动贫困户参与务工13937人。

“易”来安稳新生活

近日,麻江县贫困户王昆明在移民小区的幸福移民超市正式开张,宽大的门面租金却并不高,颇有生意头脑的他没想到,搬进城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当上了“大老板”。

同样感到喜出望外的还有青山村贫困户家的媳妇——43岁的川妹子易春蓉,不花一分钱就住进了麻江县城的博览园,告别了老家青山村的破旧木房,她还在社区谋得了一份工作。与麻江县8990名“移民”一起搬进县城的她总是笑着感慨“这日子美得像梦一样”。

移民小区里,说不完的挪穷窝、创新业的故事。在麻江,仅2016年搬迁的593户2563人中,有1183人实现稳定就业,户均就业1.97人,就业率达100%。截至目前,麻江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046户8990人。

除了移民的就业问题,怎么给缺知识、少技术的广大贫困劳动力提高劳务收入也是脱贫路上的一大难题。为鼓励就业,实现自主脱贫有动力,麻江县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劳务协作,共培训贫困劳动力6724人,并组织引导14952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县外就业。2014年以来,已解决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人员稳定就业22509人,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达68%,人均月收入2500元。

居住条件在改变,就业环境在改变,以及不断释放的教育、医疗政策红利,2014年来,麻江县累计资助学生440910人次,发放21700.57万元;推进医疗救助覆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和家庭医生签约率均达到100%。从2017年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经转诊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报销实补比均达到了90%,为贫困群众进一步筑牢了健康保障网。

“干”出脱贫新局面

初春的麻江山野,处处涌动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摘帽的股股激流。

贫困户的收入多了,第一书记的头发少了。帮袁明华联系蒜黄卖家的靛冲村第一书记莫兴诚在田坎上打着电话,稀疏的头发被春风吹得乱飞,驻村前40岁冒头的他可是一头浓密的黑发。

干部可以倒,扶贫工作不能倒。3月12日,仙坝村驻村干部曹阳军晕倒在工作会议上,第一书记杨光能下午把战友送进州医院抢救室,晚上10点还拖着疲惫的身躯出现在该村评估工作部署会现场……

尽锐出战,步步为营。2244名勇担重任的帮扶干部与贫困户无缝对接,扎根一线确保精准帮扶实现“全覆盖”,深入一线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换来村村寨寨的旧貌变新颜。

该县同步小康驻村帮扶队全面推广“党社联建·村社合一”模式,全县63个村全部组建专业合作社,4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上有7个)。探索“领头雁工程”“六好六强”示范村、村干部“员额制”改革、村干脱贫攻坚专项考核等“四项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基层抓党建促脱贫的活力。

“道路还能更宽、产业还要更强、收入还要更高、医保还要更有力,农民还要继续稳定增收……”

来之不易的新变化,是麻江群众风雨兼程,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真实印记。下一步,该县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提出脱贫攻坚战由“打赢”向“打好”转变的要求,切实做好有效遏制返贫工作,确保2019年1800人脱贫,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qVR8iTpgy8MdopGfe3Fjpg

(来源:黔东南微报 王珺 王佳丽,审核:石俊辉,责任编辑:陈国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